2012/5/1 16:42
當前,全球糧價居高不下,不少國家都發(fā)生了糧食危機。在此背景下,一向對糧食問題非常敏感的日本也不落人后,開始了海外屯田。其實,日本的海外屯田歷史很長,其背后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,值得中國借鑒。
日本在海外種糧食
日本在美洲的土地開發(fā)很早就為人所關注,日本移民最早的目的地就是拉丁美洲,至今在巴西、秘魯?shù)鹊剡€有許多日本移民后代。19世紀末,為了解決日本農業(yè)貧民的出路問題,日本當局與墨西哥政府簽訂協(xié)議,讓日本老百姓移民墨西哥從事農業(yè)生產,這是早期的日本“農業(yè)殖民”。1899年,一家日本公司向秘魯派出了農場工人。1908年,日本人在巴西展開了類似活動。之后,日本東棉株式會社和巴西殖民合作組織合作,在亞馬遜河谷和圣保羅建起了農業(yè)聚居區(qū)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,日本又將目光投向了哥倫比亞和巴拉圭。
20世紀30年代,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后,又大規(guī)模向東北移民,占據中國人的土地。他們在這里生產糧食,既為侵華日軍提供軍糧,又向日本本土提供糧食這一重要戰(zhàn)略物資。此后,日本又在東南亞建了農場。日本在世界各地擁有1200萬公頃農田,相當于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左右。
據《日本農業(yè)新聞》最近報道,三井物產日前在巴西投資了100億日元,種植玉米和棉花,以滿足日本市場的旺盛需求。除了巴西外,日本現(xiàn)在與阿根廷、俄羅斯、烏克蘭、中國、印尼、新西蘭、美國等地的農場都簽訂了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協(xié)議。之所以大張旗鼓地搞“農業(yè)殖民”,就是為了向日本市場穩(wěn)定提供農產品。
與當?shù)剞r戶簽約種糧
日本的“海外屯田”有兩大特點:一是與當?shù)厝寺?lián)營。日本幾乎沒有完全獨資的農場,大部分以共同出資的方式與當?shù)厝寺?lián)合經營。外國提供土地,日本農民或者企業(yè)提供資本和技術。在投資比例上,外國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資51%,日本以提供農業(yè)機械、基礎設施的方式出資49%。
二是日本不直接在海外農場種植玉米、大豆等需求量大的作物,而是通過與當?shù)剞r戶簽訂購買合同的方式來確保供應。由于直接經營農場收益低,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,以日本全國農協(xié)聯(lián)合會和綜合商社為中心,在當?shù)刭徺I谷物然后直接出口到日本。這種方式其實與日本確保海外石油供應的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。日本大石油公司就是與中東產油大國簽訂共同開發(fā)協(xié)議,獲得油田的部分股權,掌握上流油源,保障日本國內的能源供應??梢哉f,無論是在石油、金屬還是在糧食這些重要戰(zhàn)略物資上,日本采取的手法都是相似的。
日本糧食自給率低
近期,日本媒體上經常出現(xiàn)的一個數(shù)字是39%,這是現(xiàn)在日本的糧食自給率。按照日本官方的統(tǒng)計,日本60%多的糧食依靠海外市場供應,18.3%來自中國,22.2%依靠美國。日本一些人還危言聳聽地宣稱,如果中國停止向日本出口農產品,會讓日本人的飯桌來個天翻地覆。
如果光從糧食自給率著眼,似乎日本真有陷入糧荒的可能。但是糧食的種類有很多種,對日本來說,這個39%的自給率低水平,更多的是日本自己的政策失誤所致。日本人對本國生產的大米有一種近乎偏執(zhí)的喜愛,日本農民也主要種植大米。戰(zhàn)后日本自民黨政府為了博取農民的選票,對日本的大米生產采取了“溺愛”的政策,高價收購,用財政進行補貼,然后再賣出。這樣的話,農民只要生產出售大米就可以獲得不少收入,當然他們也會用選票來報答自民黨政府。
因此,長期以來,日本的大米生產供過于求,而其他農產品的生產則長期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況。日本的小麥、大豆和家畜飼料的進口依存度一直很高。據日本媒體透露,包括民間庫存在內,日本的谷物儲備只能滿足全國1到2個月的需求。目前,日本自給率最多只有13%的小麥儲備量,約相當于2到3個月的需求。自給率為25%的大豆儲備約為1個月,其中政府儲備僅占半個月。全部依靠進口的飼料用谷物儲備為2個月,政府儲備占1個月。